基本素養 Basic Literacy
■ 文化傳承
Cultural Heritage
■ 歷史意識
Historical Consciousness
□ 藝術涵養
Aesthetic Literacy
■ 公民素養
Civic Concern
□ 國際視野
Global Vision
□ 生命關懷
Life Concerns
核心能力 Competence
□ 語文欣賞及運用能力
Language and Literature Appreciation and Application
■ 慎思明辨能力
Critcal Thinking Ability
■ 跨領域能力
Interdisciplinary Knowledge
■ 社會變遷因應能力
Adapt to Social Change
■ 生活實踐能力
Life Practice
■ 創新與領導能力
Innovative and Leadership Abilities
課程概述 Course Description
本課程的授課內容分成三類:第一部份:泛論生物學研究的架構。第二部份:建立生物學研究的工具及生物科學的假說。第三部份:利用台灣的相關議題為例子,分析思維的盲點及克服的方式。課程內容包括1 生物科學的特徵 2 生物學發展的哲學體系 3 知識論 4 在生物科學實驗室的實戰經過 5 生物科學文章的結構 6生物學的語言 7 認知的風格 8 說服力 9 觀察、度量與紀錄 10 推理原則 11 新手常犯的錯誤 12 生物學內在的難題 13 以演化論為例說明生物科學假說的建立型式。課程學習目標 Course Objectives
1. 了解生物科學研究基本的思考方式 (邏輯及辯證)。學生應該要能說明三種生物學研究的結論及其思考方式。2. 養成獨立分析, 溝通的能力 (只想在心理的都不算。在課堂上凡事都要問, 主動的,被動的,以及不經意的。凡事問靠自己,課堂只提供環境)。學生應該要能運用語言說明生物學發現的優缺點,並闡述自己的立場。
3. 建構生物科學知識在的哲學,社會學裡的意義。(讀別人的書, 對應自己的價值判斷)。 學生至少應該要能分析一種生物學的新發現對當代社會發展的影響。
課程進度 Progress Description
進度說明 Progress Description | |
---|---|
1 | 生物科學的特徵 (Dr. 楊倍昌): 生物學的科學基調可說是完全相通。至少在描述生命現象的過程中,除了亞里斯多德還殘留些許玄學的解釋外,雷文霍克、孟德爾、柯霍、華生都不需要借助任何脫離物質的假設。唯物機械論的思考算不算是「生物學式」的偏好?是否有些人的認知特質正好喜歡這種純物性的思考模式呢? |
2 | 生物學發展的哲學體系 (Dr. 陳恒安, 成大歷史所) |
3 | 知識論 (Dr. 賴明德, 成大生化所): Karl R. Popper and J. Agaisi 認為:不能高估「科學權威」之作用。科學的進步基本上是按照「猜測」及「反駁」的基線發展,而科學中的民主才因此得到保證。Thomas Kuhn: 科學真理只是暫時性的,在科學共同體中,是當時科學家的共識決定真理,而不是真理決定共識。世界上沒有永恆的真理存在,有的只是關於「世界應該如何被評價」的一系列不斷改變的共識。 |
4 | 一個生物學家學習的經過 (Dr. 蔡少正, 成大生理所) |
5 | 雙螺旋模型的建構 (Dr. 王淑鶯, 成大微免所) |
6 | 泛論生物學研究的經驗: 階段討論 (Dr. 楊倍昌) |
7 | 生物學的語言 (Dr. 楊倍昌):生物科學所需要的語言立足於實存物,對於物的指涉要具有極強烈的排他性,名與物之間要能夠單一對應才是關鍵。生物學上的解決語言問題的方式包括:一、實存主義,二、以形態學、解剖學為基礎的分類法,三、透過共識與教育而統一命名,四、蒐集博物、分享研究材料,五、利用圖像記錄。 |
8 | 認知的風格 (Dr. 楊倍昌): 認知的風格是每個人思考的偏愛,它幾乎就決定了這個人詮釋世界的方式。教育心理學家把人依思考及表達能力,簡單分成九類:邏輯數理、語文、外向交際、自省、自然學者型、具象實際、音樂、空間、肢體動態。笛卡兒列出研究的四個訓誡:一、除了清楚明白的觀念外,絕不接受其他任何東西,謹防輕率與成見。二、將問題分開成若干個簡單的部分來處理。三、思考必須由簡單到複雜。四、應該時時反省,澈底的檢查,確保沒有遺漏任何疑點。這四點已經涵蓋九成生物學家日常的思維態度。 |
9 | 說服力 (Dr. 楊倍昌): 五種簡單的說服力: 1. 所用的材料是否已知,可知,可信的。 2. 研究過程所用的方法至少是可知, 技術可信, 而且是適當的。3. 所呈現的原始資料要明顯確有其事, 忠實的呈現事實。4. 由片段原始資料或是結果所組合而得到的結論應該是合理的, 合於典範學派內的解釋, 若有新的解釋方式也是可以理解, 而且前後一致, 不矛盾。5. 結論可以有更廣泛驗證, 可以以不同方式與其他適當方法來檢驗它, 可以產生新的觀念與新的行動。 |
10 | 觀察、度量與紀錄 (Dr. 楊倍昌): 選擇觀察的事物與保證個別觀察的客觀性,是每一個生物學家進行研究之前必須面臨的考驗。經驗主義者要求知識應該建立在自然事物的觀察上;理性主義則認為人的推理就可以作為知識來源的基礎。生物學知識的累積過程,實際上只是擺盪在這兩端。描述觀察事物的三種方式: 分類,量化與比較。 |
11 | 推理原則 (Dr. 楊倍昌): 多焦點的權宜之計: 將唯物歸納的因果論的量尺擴充為五把:包括時間、空間、歷代的經典、多數人的意見、異例。生物科學太複雜,細節太多,既然一個人無法完成,多找一些人來勝算會比較高。在接受孔恩的建議之後,生物學家所用來驗證事件關係的因果律,至少會多了幾個參考點:將經典作為參考點、將多數人的意見作為參考點、將異例作為參考點。 |
12 | 新手常犯的錯誤 (Dr. 楊倍昌): 實驗技術的最大障礙是道聽塗說、一知半解的技術。新手在數據細節上所引起的爭論較多;問題在於技術不確實與證據的判斷有瑕疵。有經驗的研究人員討論成果的焦點,會著重在生物意義的延伸以及下一個階段研究的方向 (美式論述與英國論述)。常見的缺失是Jargon,因行話而說理不周全,思維形式怪異。 |
13 | 階段報告: 思維與語言的練習 (Dr. 楊倍昌): 書面報告(每個人都要繳交): 介紹一則"科學知識"給兩個人聽(家人,陌生人...)的講稿約300-500字。 附解說時的合照。口頭報告(每人5-10分鐘): 你在介紹科學知識時的困難是什麼? |
14 | 邏輯實作: 先備討論 |
15 | 邏輯實作: 在地媒體報導科學相關知識的失敗案例。 |
16 | 邏輯實作: 設計一個邏輯陷阱。 |
17 | 邏輯實作: 台灣社會不理性的根源 |
18 | 綜合討論。 |
以上每週進度教師可依上課情況做適度調整。The schedule may be subject to change.
課程學習融入下列議題或具有下列內涵的程度
Immersing the Following Issues or Contents
議題或內容 Issues or Contents | 關聯性 Correlation |
---|---|
生命教育 Life Education | 間接相關 Indirect correlation |
服務學習 Service Learning | 無相關 No correlation |
性別平等 Gender Equity | 無相關 No correlation |
環境安全 Environmental Safety | 間接相關 Indirect correlation |
環境保護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| 無相關 No correlation |
智慧財產權 Intellectual Property | 無相關 No correlation |
法治教育 Law-Related Education | 無相關 No correlation |
人權教育 Human Rights Education | 無相關 No correlation |
有關課程其他調查 Other Surveys of Courses
1.本課程是否規劃業界教師參與教學或演講? 否Is there any industry specialist invited in this course? How many times? No
2.本課程是否規劃含校外實習(並非參訪)? 否
Are there any internships involved in the course? How many hours? No